2024年3月14日下午4时,四川艺术基金2023年度青年艺术人才教育培训项目原创话剧《大安寨》在西华大学(郫都校区)的剧场正式上演,笔者和广大西华学子有幸亲临观摩,这中间还包括数名西华大学的国际留学生。近两个小时的话剧演出,观之令人振奋,思之令人赞叹,记之令人玩味。
这部由韩宜珂编剧,陈宏卿导演,韩季、陈浩、甘浦汛、王雨婷等主演的话剧《大安寨》由四川省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公司出品,是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故事的当代话剧。剧本采用“三一律”的创作手法,地点就在“大安寨”这个极具有文化象征寓意的地方。全剧以自贡盐商家族对“上山还是下山”“办学还是献金”等问题展开,冲突不断,在情节推动中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未来不同态度的刻画,展现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在每一次历史关头的态度和抉择。有人从满怀激情投身革命,本希望救民于水火之中,但是后来却梦想破灭;年轻一代新生力量不断涌现,作为西南大后方的知识青年和普通民众逐渐汇聚成一股新的革命洪流,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第一,人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张力,在话剧中就是指剧情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是大多数话剧都真实存在的事件。当观众对于一部话剧中的某个结果仍然抱有一定的预期或者期盼,这个艺术张力就构建起来了,所以,如何让观众保持着对于剧里面的人物故事走向的关注和好奇,是演好一部剧的关键点。《大安寨》这部原创线年富荣盐场“牛王会”祭祀的前一天展开,通过盐商家族王三畏堂几代人的故事冲突,探讨了“上山还是下山”“办学还是献金”等一系列当时一定得面临的问题,以及这样一些问题背后人们对民族未来的不同抉择态度,观众在每一幕结束的时候都期盼着下一幕有新的转机出现,能够说是旧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开,新的矛盾又出现,在大安寨这个地面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揪住了观众的心。从这个方面来分析,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公司的原创话剧《大安寨》的演出是成功的,给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作为一名该剧的观众,笔者怀着这份对剧情的好奇,从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中考证出四川自贡大安寨。原来,大安寨作为该话剧的故事发生地点,确有其寨名,它现位于今大安区仁和路旁,面对大安街,背临火车站,海拔451米,占地1.5平方公里,是自贡著名的古寨之一。据王锐《大安寨的由来与“大安寨之战”——老自流井人物故事之九》的实地调研文章可知,大安寨系自流井盐商首富王朗云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寨名由其恩师,原三台书院山长卢庆嘉老先生所取。大,意为“宏伟阔大”,安,意为“吉祥平安”。各取一字,即为“大安”。现自贡市大安区的得名,亦由此而来。王朗云当年在大安寨上自己修建的豪宅叫“立扬居”,是一个大四合院,坐北向南,从寨街缓坡而上,大门口有十余级整齐青石台阶,进门处亦有一对镇门石狮。上面就是牌坊式的门楼,正中雕有“立扬居”三个大字,颜体楷书,古朴典雅,据说也是三台书院的山长卢老先生所书。所谓“立扬”者,即“立身扬名”之意,《颜世家训》曰:“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通过对这一个名字的分析,中年的王朗云是自信满满的,已不是王家初建“三畏堂”时那样只知谨守“畏天、畏地、畏圣人之言”的人了。他如今事业发达,富甲一方,声名日隆,正是立身扬名的时候,所以他要给自己的新修宅子取名为“立扬居”。可惜,王锐在他的文章中说:“大安寨残存的古寨门和寨墙”“王朗云当年豪宅立扬居,现遗址无存”。
大安寨集军备民居为一体,成为盐场最具代表性的寨堡,曾是商贾云集、名震川渝的地方。大安寨见证了从太平天国时期的“大安寨保卫战”,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献金救国运动”,再到1949年后“公私合营”的历史变迁,历经一百六十多年,深深地镌刻着盐都儿女们坚贞不屈、团结一致、自强不息、舍己为国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观此剧,人们会受到一定的教育启发,尤其是对当代青年学生,当听到剧中人李志远慷慨激昂地说:“志远虽为一书生,早已怀抱为中华而战、为民族而死的决心,遂决定与千千万万的同胞共赴国难,以求山河永存……”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敢的青年形象令所有观众肃然起敬。该话剧的主题鲜明,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题材原创剧作,它能轻松的获得第五届四川文华奖戏剧文学奖也是实至名归。
《大安寨》这部话剧的结构基本合理,每一幕之间的衔接比较紧密,安排叙事的结构很协调。林文欣、王洪负责的舞美设计,王珂负责的灯光设计,都与剧情比较配合,使舞台充满历史沧桑感,营造出了良好的民国文化氛围,有力地突出了剧情的高潮部分。比如那个写有“大安寨”三个大字的牌坊,高大雄伟,四柱重檐,似乎在告诉观众这个寨子的昔日辉煌;祠堂中悬挂的“德善公祠”牌匾,让旧式族长、新式留学生、新旧思想皆有的军官、跑腿的下人、抽大烟的小姐等人汇聚在这块匾额下的大厅中,他们虽然言语交锋,思想碰撞,行动各异,但效果都是一样的好,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在不同光束的照射下,对比鲜明,整部话剧也就活起来了。
《大安寨》话剧的开头,笔者和部分观众没有看懂,不知是演出时节奏太慢了,还是这次演出的临时变化,一个下人和少爷莫名其妙的相遇,说了两句没头没尾的话,就又走开了,然后就是换幕。这个开头,或者叫序幕,无法先声夺人,没有用大安寨宏伟的场景或地势对观众立刻构成强大的冲击力,从全剧结构来看,有点美中不足,略感遗憾。
剧中人物的服装也是观众很喜欢关注的一个点,因为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这是角色的直观展示。《大安寨》话剧中的留学生穿的西装,族长穿的马褂,下人穿的短衣,小姐穿的裙子,工人穿的背心,这些都比较真实,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但是笔者有点疑惑的是,作为行伍出身的郑秉文司令,在这部剧中他穿的是灰色中山装,但他口口声声说“本司令如何如何……”作为本剧服装设计的负责人杨枭,是不是能够考虑让他穿军装呢?从历史的文献中是不难发现当时驻扎在自贡市的是哪一支军队,他们的军装大概是什么样式,也许这个军人的服装更有说服力。当否?笔者由于目前还没看到这部话剧的完整的剧本,只看过一场演出而已,理解能力有限,不敢妄下断言,此观点仅供探讨交流。
话剧对台词的要求极高,为了更好的提高剧目的感染性,很多剧都会设置大段的独白,《大安寨》这部话剧中的对话、独白都很有特色,尤其是自贡方言的大量运用,让王明德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好的台词不仅要将意思传达清楚,还要有动作性、形象性和音乐性。北京的一位艺术评论家曾经这样来描述演员演出的状态,他说:“演员要和角色谈恋爱;要让观众听得见、听得明、听得美;演员要以角色的名义在规定情境中生活。”作者觉得,此三句话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和角色恋爱,是说演员要喜欢上扮演的角色,就像对待恋人那样,细细揣摩对方的心思,深入剧情之中,有了这样的心态和热情,在舞台上讲话的时候才能代入角色,否则,台词是没有灵魂的。紧接着上一层,真正开始说台词的时候要注意演出的技巧,这和朗诵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要保证适中的音量,让人“听见”,在此基础上要保证能说清楚让人“听得明白”,最后要有追求,把台词说出音乐性,说得具有节奏感、美感,《大安寨》中的郑秉文的一段独白就生动演绎了什么是具有音乐性的台词。最后,作者觉得可以当作戏剧演员演出的最高境界是让角色在规定情境中生活。真能达到此种境地,舞台、现实几乎就没什么区别了,台上台下本来是两个世界,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时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一喜一怒,都已然内化为演员的自然反应,这是沟通艺术舞台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世界最坚实的桥梁。《大安寨》话剧中的男主人公之一是王明德,他是自流井盐商的领头人,是王家的族长,是具体负责大安寨管理的公认董事长,他的主要生活在自贡,所以,说话带有浓厚的自贡方言,他头脑思维清晰,举止雍容大度,不论遇到多大的麻烦都能从容面对,与昔日好友、今日已是军队司令的郑秉文相见,谈吐之中,真诚流露,而又幽默睿智;与自己的亲妹妹王云慧相处,有关怀,也有严厉的批评,柔中带刚,他的台词更是自贡方言十足。
西汉扬雄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著作,《方言》中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通语即当时通行的语言,某地语即当时某个地方的方言,某地某地之间语即通行区域比通语小比某地语大的方言,转语则是由于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同而语音发生明显的变化的词。话剧《大安寨》中大量使用自贡方言,对广大四川观众来说,一听就明白,这是地道的自贡话,但是,如果缺少必要的字幕和解释,也许对外省人、外国人来讲,就有点费解了!这一点,笔者曾对观看过演出的西华大学5名留学生做过具体询问和了解,来自泰国的南盼盼、泮平同学,她们表示“剧里面的人物很多的话,只能听得懂一点点”,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陈慧香、杨平雅、陈莉香同学,也表示“那个戴着古代人帽子的男的,他说的话,我们很难懂,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但感觉这个人是很有意思的”。所以,作者觉得方言在这部《大安寨》话剧中其实有正反两个作用,编剧或者导演若能够找到一个既不影响剧作传播的方式,又能凸显地方语言的优势,或者在使用方言的时候能引起剧情冲突、误解、逆转等就比较完美了,而不是一般的平面化的展示方言。
由演员王雨婷饰演的王云慧是《大安寨》话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她本来是一名舞蹈演员,这是她第一次演话剧。她为了把握好这部剧中王云慧这个小姐角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状态,不断用心钻研台词,反复训练琢磨。这一个女人躺在椅子上抽烟的那种病恹恹的状态,再配上一幢西式教堂建筑风格的大图在旁边,暗示了她也曾受过西式教育,可自从沾上了大烟,就开始沉沦了,令人叹息和同情。这一个女人出场大闹“三畏堂”王家祠堂后,离开时有两声乌鸦叫,象征意思很明显,是嘲讽、暗示她的不吉利。该剧的音响设计林文欣、杨立勇、陈任前,能够把具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色彩的乌鸦鸣叫声拿来作为背景声音,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但是,笔者观看的这次《大安寨》话剧演出,记得全剧一共有三次乌鸦叫,除此之外就再无另外的鸟类的叫声了,这也过于频繁、过于单一了吧?如果在演出他儿子回来的时候,客人来访的时候,加上几只喜鹊叫,难道就不行吗?作者觉得,有对比,才有差别;有不同,才更有多样化的审美趣味。
舞台布景多是室内的,色调偏向冷色,只有最后要结束的时候,学生们才全部使用红色,队伍打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横幅标语。
舞台之于话剧,就像镜头之于电影。没有舞台,话剧就不可能呈现。舞台正是这样的一种“长镜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沉浸到整部剧中来。《大安寨》的舞台布景是基本成功的,能够为故事中的人物冲突营造出合理的环境,但是,笔者在观看该剧演出的时候就觉得,既然是风起云涌的时代变换,各种阶层和阶级的不同人物的大碰撞,大安寨本身就被推上了时代浪尖,为啥不展示一些大安寨的自然风光?大安寨的山河,大安寨的自流井,大安寨的民宿,作为外景可以很好地为大安寨内景衬托,不能仅仅是通过人物口头上的语言来夸赞大安寨地美和富裕,现代话剧地演出,允许大胆使用投影、照片、视频、现代模型等先进的手段,这样,《大安寨》话剧就会超越部分低沉冷色调的压抑感,能对自贡市旅游文化资源起到很好宣传的作用。振兴乡村旅游,振兴地方文化,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前地方政府的一个经济抓手。
剧中学生们在的时候,打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横幅标语,单纯从内容来分析,这是没有错误的,也能的。但是,细心的朋友也许就会质疑这个标语了,笔者在研究民国的史料记载中,不难发现很多标语都是极有时代特征的,不是只有顾炎武的这句话,为啥不能选用一两句更加贴切的、具有大安寨特色或具有四川特色的口号呢?
口号,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它是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口号不是中国独有,但中国人很喜欢高呼口号,也最善于发挥口号的鼓动作用。民国时期的口号主要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拥护德先生与赛先生”“内除国贼、外抗强权”“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爱国之心,实乃一国之命脉”“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等等,这些似乎都可以借鉴选用的。陌生化的艺术作用,就是与众不同,就在于新鲜感人,就是平凡中见别致。
原创话剧《大安寨》在西华大学剧场圆满演出,谢幕的时候也就是为整部话剧划上了一个句号,观众的掌声,演员的集体致谢,仪式感满满的,有观众举起手机拍照留念,也有观众依依不舍和演员合影。这证明了《大安寨》深得观众喜爱,也彰显出《大安寨》话剧的艺术魅力,风采无限。
当代的人们,走进剧场,聆听表达,感受表达。一部戏,你可以看很多版本;一个版本的戏,你可以看很多场。相信观众,一部戏的每一场,每一幕都是不完全一样的,都是新鲜有趣的,随时变化着的,有无数未知的期待点。哪怕这出戏台上的演员已经演了一百遍,因为这是现场艺术。
如果你有意成为一个戏剧爱好者或者剧场门徒,请一定记住,也多给予些其他艺术门类关怀。文学,电影,音乐,美术,建筑等,看看小说,听听音乐,去网络上点开自己没看过的电影,去欣赏所在城市的美丽,去发现市井深处的意味,艺术绝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每个人的头脑里。有了这个艺术的沉淀和知识文化的积累,当你走进剧场,发现戏剧,才会感悟到更多的东西,才会使得两个小时的观赏充满审美的意义。(作者系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国巍)
①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