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磨豆腐。”旧年的结尾,我家必做豆腐。冬日的暖阳下,父亲拿出米筛,把黄豆再过一遍,除掉破瓣、杂豆、砂礓,称出三十斤备用。与庄上豆腐店约好时刻,父亲晚饭后,找出大桶,倒入清水,开端泡黄豆。
黄豆是做豆腐的质料。我家住在兴盐界河圩堤上,父亲充沛的使用犄角角落,塘边沟畔,广种散管,每年秋天都收多半笆斗黄豆。平常舍不得吃,只要来客或过节,才搲点儿去换几块豆腐。
次日午后,豆子喝足了水,泡发的作业完结。父亲把豆子捞起,装进木桶。又从草堆上拔出一捆稻草。一根扁担,一头木桶,一头草捆,父亲迎着北风,一步一颤地挑到豆腐店。小学生寒假没事,我小尾巴似地跟在死后。
进了腊月,豆腐店的主人麻爹特别忙,庄上来做豆腐的得排队。这会儿,他腰间系着围裙,嘴上叼着卷烟,手里剥着百叶,见到父亲,简短地吐出一个字:“磨!”
父亲把木架搁到大缸上,又请人帮助,把两扇石磨安到架子上。磨子调试好,母亲裹着方巾,带着大桶也到了。推磨是个力气活,推拉几个来回,父亲便甩掉棉袄。母亲拗磨也不轻松,左手带住磨担,右手拿木柄铜勺,连水带豆每转一圈往磨眼里倒一次。石磨一圈一圈地转,洁白的“泡沫”一层一层地吐,磨沿挂不住了,滴滴答答地落到大缸里。
“泡沫”是豆浆和豆渣的混合物,需用扯浆的办法把它们别离开来。扯浆布四四方方的,四角挂在穿插的两根竹片上,竹片中心系着麻绳,吊在屋梁上。父亲用一柄大勺,把“泡沫”舀进悬着的扯浆兜,上下扯动,豆浆就漏到下面的大缸里,兜里剩余一个豆渣球。
生豆浆倒进一口硕大的铁锅——浆锅,母亲在灶膛里生起火,开端烧浆。我也要烧火,母亲不许。烧浆有学识,先大火烧开,欢腾后,加进预留的生浆,再滚,就要当即熄火,否则浆往上潽,或许外溢,锅底也会结起蜂窝样的浆巴子。浆煮熟了,父亲用木桶把热豆浆盛到大缸里。这时小屋里热火朝天,豆香四溢。充满的汽雾中,麻爹来点卤了。
点卤是做豆腐的关键环节,最具技术上的含金量,非他不可。只见他嘴叼卷烟,俯身缸前,左手执细嘴壶,右手持长柄勺,卤水渐渐滴入,勺子悄悄搅动,神态庄严,聚精会神,烟灰燃了好长也不知道,不是我大喊一声,就掉到缸里了。
一瞬间时间,缸里的豆浆变成了豆腐脑。麻爹拿出木框放案板上,铺上纱布,用大勺把豆腐脑舀到木桶里,再从桶里均匀地舀进木框,块头大的,勺底摁平,淡薄的当地,补上半勺。他抬起头,看看差不多平整了,把纱布从框的四面拢上来,覆于外表,最终盖上木板盖。如是叠三层,父亲搬来石头,压上面。登时木框四周有水汩汩而出。
豆腐在逐步成形,麻爹回身搬出小木框,取来一卷宽不盈尺的白布,预备做百叶。做百叶的话,豆腐脑越碎越好。麻爹用细竹枝扎成的把子,重复在木桶里搅动,直至成“清汤米粥”。然后用小勺舀到木框里,薄薄地布一层。白布折过来,再做一次。如此重复,木框渐满。一框满了再加一框。最上面加木盖,盖上压木砖。一根木棍,一头伸进木架,中心压住木砖,父亲捉住另一头,用力往下压,尽或许榨干水分。父亲要去卸豆腐,麻爹叫我坐上去。我觉得好玩,很愿意干这个活,虽然木棍对不那么友爱。
麻爹着手剥百叶时,母亲从菜地里挖来一把大蒜。新鲜出炉温热的百叶,裹着白茎青叶的大蒜,咬一口,唇齿间豆香与蒜香激荡,别有一番滋味。大桶放豆腐,豆渣装木桶,百叶堆上面,父亲一担挑到家,天已擦黑。吃过晚饭,母亲拾一脸盆豆腐,叫我送给茕居的奶奶。父亲拎水往大桶里倒,豆腐养在里面,渐渐吃。他又把百叶捧到桌子上,七八张一卷,用湿稻草扎三个箍,沉水缸里。桶里有豆腐,缸里有百叶,新年就有了底气。
那个缺鱼少肉的时代,豆腐百叶撑起了农家新年餐桌上的半边天。初一正午,母亲必定要做一碗煎豆腐。腐者,富也。祈盼新的一年殷实起来。
“拭盘堆连展(谷物),洗釜煮黎祁(豆腐)。”八百多年前,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用豆腐款待他的街坊。现在,新年期间农家来人到客,端上桌的,还少不了青菜烧豆腐、大蒜炒百叶。不论哪家请客,一大碗虾米豆腐羹少不了,最终必定是青菜豆腐汤。清清白白,热火朝天的豆腐汤,能抵挡年月的寒霜,温暖整个冬季。